【中美貿易戰】結構改革=中美雙贏? 日美《廣場協議》見證者獻計反思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9/07/25 18:45

最後更新: 2019/07/25 19:19

分享:

分享:

中美將於下周展開5月以來首次面對面貿易談判。中美貿易戰僵持至今,未來結果如何尚難估計。中美貿易戰伊始,不少分析提醒中國不要重蹈日本當年覆轍——美日貿易戰後,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困境,亦即是「失去的20年」。

最近,英國廣播電台(BBC)訪問了原日本大藏省副相行天豐雄(Toyoo Gyohten),他談及當年美日貿易戰有些觀點頗值得參考。他認為,日本之所以出現「失去的20年」,主因是日本錯失結構改革機會;中美也面臨結構改革問題,希望中美雙方不要壓制各自國內出現的變革苗頭。

錯過結構改革 日「失去的20年」

日本是亞洲少有和美國有過大規模貿易戰的國家,行天豐雄於1980年代曾先後擔任大藏省國際金融局局長及副相,是《廣場協議》簽署現場的日方官員之一。

過去有一種普遍的看法,指日本經濟在經歷上世紀80年代的繁榮,在經濟實力逼近美國之後,日本被迫簽訂廣場協議,被迫升值日圓,進而形成泡沫經濟,泡沫破裂後即遭遇失去的20年。

但行天豐雄卻不認為如此。他說,過去近30年日本遭遇的失落,原因首先在於日本自身。他說,雖然1980年代日本遭遇了巨大的動盪,但卻沒有抓住機會進行必須的、對自身經濟和社會進行的結構改革。他說,「我們失去了一次完成結構改革的機會,這種(改革需求的)苗頭其實在貿易戰後期就開始出現了。」

談到現在的中美貿易戰,行天豐雄分析說,和當年的日美之爭類似,中美兩國也都各自面臨着棘手的國內問題,這同樣是催生貿易戰的重要原因。但另一方面,中美貿易衝突更複雜,1980年代日本和美國的分歧只體現在宏觀及微觀經濟政策。而現在中國和美國的分歧融合了系統性、結構性矛盾和經濟政策方面的分歧。

對於中美如何在結構上改革,行天豐雄認為,在中國方面,有很多嘗試讓市場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呼聲和行為,同時需要賦予私營企業更多自由,放寬來自政府和國有企業的管控。而在美國方面,歷史經驗顯示,其二戰後數次出現的重大貿易赤字現象,原因都在於「個人貪婪的過度膨脹」,這種貪婪和膨脹現象甚至出現在美國普通民眾當中,影響着美國的消費和經濟模式。

事實上,國內也有智囊提出行天豐雄類似的觀點。當中美貿易談判陷於僵局之時,專家也提出,美國提出的一些要求,其實與中國深化改革相通。例如,美國要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,中國其實也是在做同一件事,保護好知識產權,中國創新技術才能提高。又如,加快開放市場,減少對國企補貼,這些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並無衝突。

把握改革機會 彼此讓步或雙贏

問題只是,美國提出要中國在短時間落實這些改革,並要求由美國作出監督,這些提法被中國認為是侵犯主權。按行天豐雄的說法,彼此讓步,達成某種形式上的妥協,將是中美之間打破僵局的一種可能。他並提出,「除了劃出這條紅綫,我希望中美雙方不要壓制各自國內出現的變革苗頭。」

現在的中美兩國都能充分意識到全面衝突對抗的後果,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之間如果發生激烈衝突甚至戰爭,沒有一方能獨自存活。因此,妥協之餘,怎樣把握機會在國內進行改革,這也許是一個雙贏的局面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